今年以来,部分工业品及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其中全球主要金属类价格更是屡创新高,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已涨至10年高位,推动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涨幅创出13年新高。上周(9月13—17日),伦敦金属交易所铝价更是一度触及每吨3000美元,为2008年7月以来盘中的最高水平。
然而,“触底反弹、见顶回落”的周期表现再度出现在此轮大宗商品的上涨周期中。继上周的有色金属价格上涨之后,避险情绪逐步蔓延金属市场。截至9月21日,伦敦金属交易所报铝库存减少10175吨,铜库存减少8425吨,镍库存减少3204吨,铅库存减少75吨,锡库存持平,锌库存减少1475吨。值得关注的是,同样截至9月21日,伦敦金属交易所注销仓单已连续第四天呈现增加态势。
相关业内专家认为,铜、铝等有色系大宗商品价格,主要跟随全球经济景气度变化。随着疫情消退,全球经济景气很可能进一步回升,因此有色类金属品价格仍有上涨支撑,但短期呈现调整趋势。
市场“见顶回落”凸显避险情绪
9月13日—17日,伦敦金属交易所录得铝价创下2008年7月以来盘中最高水平之后,市场的避险情绪开始高涨,导致接下来的一周金属期货价格的普跌。9月20日,受市场情绪影响,伦敦金属交易所基本金属期货价格迎来全线下跌。
数据显示,9月20日,3个月期铝收于每吨2861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3美元,跌幅为0.45%;3个月期铜盘中触及1个月以来的最低价,最终收于每吨9006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61美元,跌幅为2.82%。其他金属方面,3个月期镍收于每吨1896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395美元,跌幅为2.04%。3个月期铅收于每吨2152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35.5美元,跌幅为1.62%。3个月期锡收于每吨3389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60美元,跌幅为0.76%。3个月期锌收于每吨3011.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55美元,跌幅为1.79%。
金属商品价格的普跌背后是投资者情绪、预期以及涨幅周期所致。“大宗商品的周期性吸引资本进入不断追高,同时其价格也受到产能影响而变化。”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至今,疫情等因素持续影响,加剧了大宗商品的全球供需不平衡,加之投机因素让不平衡有所扩大,导致包括金属类商品价格在内多个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追高,但当市场出现避险情绪,投机因素快速撤离,产能出现过剩,大宗商品就会进入调整周期。
在林伯强看来,依照过往经验,源自全球宽松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带来的通胀会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但大量资本涌入带来产能过剩则会快速“掉头”。
这一点在金属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尽管铜、铝此轮领涨有色金属行情,但实际上其自身已经开始了主动调整,减少市场供应稳定期货价格正在成为普遍选择。
全球经济复苏或对金属价格形成支撑
不同于能源类和农产品类大宗商品受气候、供需、人为因素影响,铜、铝等有色系大宗商品价格,主要跟随全球经济景气度变化。过去一年来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冲高的背景,正是全球经济逐步复苏。而在可预期的未来,伴随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全球正在努力摆脱疫情阴霾,全球经济景气也可能进一步回升,因此,业内普遍预计有色类大宗商品价格仍有支撑,但这并未改变短期内对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调整的预期。
穆迪的最新报告将全球金属与矿业行业的前景展望从积极下调至持稳,并称近期频繁创下新高的金属价格上涨空间可能有限。报告指出,铜价明年仍可望维持在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之上,且长期来看,由于结构性的供给短缺,铜价也仍将维持高位。政府与企业减碳的努力将会带动铜的需求。
对于上周创下13年来新高与7年来新高的铝价与镍价,穆迪报告认为,铝价的强势应该可以维持到明年中,镍价则应该可以维持到明年初。
“当前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能源结构尤其是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让有色金属和工业金属有着长期性的需求,这对其价格也将形成支撑。”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历史角度看,经济周期与大宗金属商品尤其是有色金属的价格周期有所重叠,这意味着,当经济复苏回暖达到发展高峰后,金属商品价格也会上涨。
他认为,8月份PPI创下新高与大宗商品价格高涨以及相关品类供给端出现缺口导致供需紧张关系密切,未来,伴随全球经济复苏,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也将获得一定支撑,但资本投机周期会面临涨跌调整。
对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9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介绍2021年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也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然保持高位,近期涨幅有所回落,走势仍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