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jing

聚焦融资铜——走在钢丝上的融资游戏

发布时间:2021年3月8日 | 文章来源:长江有色金属 | 浏览次数:855 | 访问原文

导读:融资贸易或者说贸易融资,其“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购销差价,而是为了融资或套利收益,表面上具备了“贸易”的形式,也是合法的商品流通,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贸易。

汪先生是浙江某外贸公司的负责人,他最近遇到了件怪事:一位经营服装加工生意的朋友向他打听起了进口电解铜的情况,并希望汪先生能帮忙联系一家能开出信用证的大型外贸企业。“一头雾水”的汪先生不禁疑惑:“难道他们要用铜做服装?”经过再三询问,那位朋友终于向汪先生说出了个中缘由。原来,那位朋友的企业最近在资金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偶然的一个机会别人告诉了他一个“新”的融资办法,那就是利用信用证进行套现。这一下子让他看到了解决企业短期资金问题的希望。

手法:各有不同

经过朋友的解释,很快汪先生就明白了信用证套现的方法。“其实这在业内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就是没想到他们也会用这种方法来融资,通常是有这类商品进口权的企业做这个比较多。”汪先生告诉记者,他那位朋友所说的融资办法就是找一家有相关商品进口资质、且可以开出信用证的企业,利用这家公司的信用证,只需要向银行交10%~20%的保证金就可以从国外进口电解铜。“一般来说一个月左右货就可以运到国内的港口,由于信用证的承兑日需要90天左右,也就是说只要他们能在国内市场上迅速卖掉这批货,由此获得的资金在将近两个月内可自由使用。这样就相当于给他们企业做了一笔短期贷款。”而汪先生的这位朋友也已初步联系了几家以电解铜为原料的企业,基本可以保证他能尽快地把资金套取出来。这样看,这个计划似乎“天衣无缝”。

而在北京,某外贸公司的张先生也向记者介绍了他所了解到的信用证套现情况。他告诉记者,除了从产地进货的贸易方式,还有部分企业是通过期货市场来进行交易的。比如,贸易商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用混合订单买一批铜,同一时间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做套期保值,锁定铜的差价,这样就可以规避价格风险。通常都是一个月之内贸易商在国内拿到铜的现货。由于铜的现货和期货是高速流动性的市场,他可以迅速把铜抛售出去,回收货款。“最近几个月铜的价格几乎一直出于下行期,通过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套现:源于“从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其实这种做法以前就有一些公司在操作。一位熟悉此事的人士表示,在资本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些公司利用这个办法套出资金进行投资,而在民间借贷的利率高时,也有部分这类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以获取高额回报。“之前做这个的公司还很少,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不断有企业加入到这个‘队伍’里。也有一些资金问题突出的房地产企业通过种种方法进入其中。”

另有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据他的了解,东部某省的一家商业银行2008年上半年信用证的发生额同比增加了三成。某些二级分行到8月底开具信用证的数额甚至同比增长了50%以上。因此他认为,虽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但这其中利用信用证套现的情况肯定占了相当一部分。而且不止是东部地区,全国的其他地区也都存在这个现象。

“我认为这主要还是由于一些企业资金紧张导致的。”某大型商业银行浙江分行国际业务部张先生的看法也从某种角度上印证了上述人士的分析。他告诉记者,在当地,民间融资的成本有时高达20%~30%,而企业通过信用证进行贸易套现,其成本最多也就大约在10%左右,这也就导致了少数企业打起了信用证的主意。

而江苏一位熟悉银行业务的企业主则表示,对银行来说,国际信用证作为表外业务,其风险相对较小,同时银行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收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银行也有促进这种行为“流行”的嫌疑。

风险:逐渐显现

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调通道,信用证套现的风险逐渐显现。尤其是适合套现的铜、锌、PTA等几个品种出现价格回调、国内外价格倒挂等情况后,少数企业仍然坚持进口这些商品进行套现,这也越来越引起各方的关注。

以锌为例,从实达期货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看,截至9月23日,今年绝大多数时间锌的进口盈亏都为负值。也就是说,如果从国外进口锌然后在国内出售,这其中绝大多数都会每吨亏损数百乃至上千元。同样,铜和PTA的价格近期也在持续下跌,企业已经很难通过这种进口贸易赚到差价。但是,即便是在这种行情之下,还有一些企业在不断进口铜、锌、PTA等商品,并亏本在国内出售。“他们为的就是套现获得资金,亏本对他们来说只是提高了融资的成本。”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忧。他认为,这些信用证套现行为作为融资手段,其融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而无论这些资金是被用于民间借贷,资本市场投资,还是企业自身资金周转,它的风险也都在变得越来越大。

同时,该人士还向记者透露,在业内,大型贸易商利用银行开具的信用证给中小企业代理进口货物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果一家大型外贸公司代理的货物过多,导致资金链断裂,后果也将会非常严重。

银行:防控风险

面对信用证套现行为所带来的风险,银行也显得颇为无奈。“信用证套现这种情况总体来说还是很少的,而且这种业务往往混在正常的信用证业务中,银行也很难控制。有些企业确实需要进口相关商品作为生产原料,就算他存在一定的套现行为也不会承认,所以银行也很难区分他进口的货物到底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套现。而且企业也很有可能是趁着价格合适借机储备一点原料。”某商业银行浙江分行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近期也注意到了相关的情况,尤其是绍兴、宁波、温州等地的相关企业利用进口电解铜等进行信用证套现的行为更是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也已经采取了一定风险防范措施。“我们现在也在加强对一些企业的进一步了解,包括他们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并通过估算来了解他们生产原料的真实需求量,假如他们要进口的货量超过一般生产需求太多,那我们也会有一定的限制。”他说。

而浙江绍兴的一位银行业人士则认为,近期一些企业通过信用证进口原料数额的增加也并不都是为了套现。“我们这里一些铜加工企业原本是从国内购买电解铜的,但是最近可能在资金上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他们就通过信用证从国外进口原料。从授信的难易程度上说,信用证这种贸易项下的融资授信要比常规授信来得容易,授信的金额也相对较大。而信用证本来就有一个融资的功能,所以他们也算是合理利用了这个融资功能。关键还是要看企业的状况,如果企业经营状况好,那么适当的做几笔信用证套现的生意也没什么问题。这些企业只要不是长期高买低卖,亏本进口,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意。”他还表示,当地的银行也已经对信用证套现行为进行了限制。对一些企业非生产原料的大量进口,银行很少会再开信用证了。

农行深圳分行国际业务部陈朝荣以自身的工作经验向记者分析了信用证套现的一些特征。“通常利用信用证进行套现企业,在银行用信审查时提供的信用证条款可能会有一些非单据的条款,在信用证里,除了进口商和对方出口商的相关单据,可能并没有部分第三方单据,比如船运单据等,这些不符合日常贸易特征的情况,对银行来说就是一个信号,对这种有套现嫌疑的情况银行就需要谨慎对待。”同时,他认为,利用信用证套现也有融资的成本问题,对一些企业可以相应提高保证金比例,这样一旦这种融资的成本高于国内的借款等融资方式,他们也就会放弃这种行为了。

据悉,监管机构和多家商业银行等已经开始关注信用证的套现风险。广东某商业银行就发文明确要求尽可能不开立进口电解铜的信用证。若必须开立,应严格进行开证审查了解客户资金回笼情况。开立的信用证须采取控制货权方式,收取不低于30%的保证金,远期付款押汇期限不超过1个月。(中国城乡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