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jing

聚焦我国再生铜产业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3日 | 文章来源:长江有色金属网 | 浏览次数:844 | 访问原文

铜是具有耗竭性的矿产资源之一,其金属特性决定了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铜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但我国是一个贫铜国家,铜矿储量非常有限,原生铜金属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制约。因此,充分利用再生铜资源,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再生铜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再生铜的定义
再生铜是指以废杂铜作为原料炼制成的再生金属,主要指再生黄铜和再生青铜。其原材料主要来自于铜及其合金的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品、边角屑末、废仪器设备部件和生活用品等。
废杂铜的种类有两种:一是新废铜(新料),它是铜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冶炼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叫“本厂废铜”(home scrap)或“周转废铜”(run round)。铜加工厂产生的废铜屑及直接返回供应厂的叫做“工业废杂铜”、“现货废杂铜”(prompt)或新废杂铜。另一类是旧废铜(旧料),是含铜产品报废后的统称,如从旧汽车散热片、空调冷却管等拆卸出来的叫做旧废杂铜。两种废铜统称为“废杂铜”。对于含铜材料来说,由于它本身的金属特性,在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一般来说,用于再生的废铜中新废铜占 50%以上。废杂铜产业链下图。

二、我国再生铜产业发展现状
从建国初期至今,我国再生铜产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再生铜的生产和利用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当时铜工业的发展落后,再生铜产量几乎占我国铜总产量的65%。之后随着社会废杂铜积蓄量的减少和大型铜矿山、冶炼厂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再生铜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占我国铜产量的比例呈初步下降的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对铜的旺盛需求,我国再生铜产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最近的十几年来,再生铜产量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1979年我国精铜产量仅有33.71万吨,而到2015年精铜产量为799.64万吨,再生铜的产量达到290万吨。可以说,再生铜产业在我国铜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生铜产业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物质需求保障,其发展对推进这一进程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规模方面,建国初期,再生铜的生产加工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少数的地方集体企业为辅,整体规模相对较小。国家改革开放之后,从事再生铜生产加工的乡镇企业才开始起步。但是,乡镇企业受原材料供给、生产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的限制,产量非常小,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比。随着我国经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从事再生铜生产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源整合,目前我国再生铜产业的企业规模形成了以少数主要从事精炼加工铜产品生产的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龙头,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众多从事原材料预处理和粗加工的个体经营户为辅的产业格局。在国家产业规划下,已经逐步形成从分散加工向工业园区内集聚生产加工的发展态势。
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等三个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为主的发展格局。全国80%的铜加工企业分布在这三个地区,每年回收利用了全国75%的废杂铜。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广东佛山、清远为代表。主要是对进口废料进行拆解、分类,销售废铜原料;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浙江宁波、台州为代表,利用废铜生产铜材及黄铜制品;环渤海地区主要是以华东有色金属城、天津子牙园区为主,有多家企业利用废铜生产电线电缆。全国各地的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发展迅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发展再生铜产业,需要有稳定的废杂铜资源。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循环产业的利好政策下,众多资源型再生企业开始发展壮大,我国废铜回收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截至2015年我国废铜回收量已达146万吨(图2)。但由于铜产品的使用周期较长,我国铜产品尚未进入报废回收的高峰期,现阶段国内回收的废铜还无法满足我国再生铜行业持续发展的原料需求。因此,我国再生铜行业的废杂铜主要依赖于进口,占比高达7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废铜进口量连续16年大幅增长,从92年的491万吨疯狂增长到08年的5577万吨。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废铜进口量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每年4000万吨的水平(图3)。我国含铜废料的主要来源国家和地区为日本、美国、香港、比利时、澳大利亚及德国等。进口废杂铜的品种主要是废杂铜、废旧电线、电缆以及大量含铜低的废旧电机等。国内进口含铜废料的地区主要是台州、宁波、广州、天津等。
“再生资源,资源再生,生生不息”,发展再生铜产业是保障铜资源可持续供应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