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jing

金九消费平淡铜价却暴涨?解码2025年铜市“供紧需弱”的矛盾逻辑

发布时间:2025年9月30日 | 文章来源:长江有色网 | 浏览次数:14 | 访问原文

2025年金九旺季,国内铜消费表现平平,但内外铜价却逆势暴涨——9月29日伦铜夜盘涨超2%至10429美元/吨,同比涨幅显著。晚间沪铜期货主力合约同步跟涨,触及最高83820元/吨,创2024年6月以来新高。今日(9月30日)沪铜早盘延续夜盘涨势,盘面维持偏强运行态势,截至午盘收盘11:30主力月2511合约最新价报83240元/吨,涨1170元,涨幅1.43%。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是“供应端硬缺口”与“市场预期共振”的双重驱动,而非传统消费旺季的直接拉动。

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现货1#电解铜报价83120-83160元/吨,均价报83140元/吨,单日大涨760元/吨,现货升水较昨日下跌10元/吨至120元/吨。

一、供应端“黑天鹅”事件点燃涨价导火索

全球第二大铜矿印尼Grasberg突发泥浆溃涌事故,导致主要采矿作业自9月8日起暂停。根据自由港麦克莫兰公司披露,事故将直接减少2025年全球铜供应5.55万吨缺口,且2026年产量目标从77万吨下修至50万吨,影响量高达27万吨。这一事件与美元疲软形成共振,推动伦铜突破10259美元关口,创近期新高。ICSG数据显示,7月全球矿山产量虽同比上升7.2%,但Grasberg事故使“增量”变“减量”,供应趋紧格局进一步巩固。

二、成本端“阴跌”验证供应紧张现实

铜精矿加工费TC自2023年以来持续走低,9月26日进口铜精矿指数报-40.36美元/干吨,较去年同期下滑46.83美元/干吨,创历史新低。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全球铜矿供应紧张已传导至加工环节,冶炼厂面临“买矿难、加工亏”的困境。高盛等机构因此下调2025年全球铜供应预期,并预测长单加工费将继续下探,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供应短缺的担忧。

三、需求端“弱而不衰”提供底部支撑

尽管金九消费表现平平——下游企业因双节假期计划放假4-6天,停产时间较往年偏长,但需求端“弱而不衰”的特征为铜价提供了底部支撑。一方面,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对铜的“结构性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铜价深跌后激发下游逢低补库意愿,形成“买涨不买跌”的跟涨效应。这种“需求韧性”与供应短缺形成对冲,使铜价在消费平淡期仍能维持强势。

四、市场预期“自我实现”放大波动

美股铜矿板块盘前集体走强、加拿大矿业股攀升等市场信号,进一步放大了铜价的上涨预期。资金在“供应短缺”叙事下加速流入,推动铜价脱离基本面独立上行。这种“预期自我实现”的效应,使铜价在消费端未现强刺激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大幅上涨。

【结语】

2025年金九铜市的“供紧需弱”矛盾,本质上是全球铜矿供应脆弱性、成本压力与市场预期共振的结果。尽管消费端表现平平,但供应端的硬缺口、成本端的持续承压以及市场预期的自我强化,共同支撑了铜价的暴涨。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供应逻辑”与“市场预期”的双重驱动,将是未来铜市投资的关键。而对企业来说,如何在“高成本、低消费”的复杂环境中优化库存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将成为应对价格波动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