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jing

铜缆上的奔跑:8月汽车用铜量突破9万吨背后的产业密码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4日 | 文章来源:长江有色网 | 浏览次数:8 | 访问原文

当8月汽车产销数据以“同比16.4%的增速”刷新纪录时,一个隐藏的产业故事正在铜线与铜带间悄然展开——全国汽车总用铜量达91112吨,相当于每辆车“吞噬”32公斤铜材,这一数字背后是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双轮驱动的铜消费狂潮。

产销狂飙下的铜需求图谱

8月281.5万辆的产量与285.7万辆的销量,构成中国汽车工业的“黄金双曲线”。其中,新能源汽车继续扮演“铜需求引擎”角色,其电池、电机对铜的消耗量是传统燃油车的3-5倍。据卓创资讯拆解,仅铜线一项就用去39179吨,相当于铺设2.3万公里高压输电线路;铜带用量37136吨,足够制造5800万片高端散热片。更值得关注的是商用车用铜量达16552吨,折射出物流复苏与基建投资对重型车辆的强劲拉动。

铜材消费的结构革命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散热器仍是用铜“大户”——黄铜带焊接的管式散热器与铜带折曲的散热片,构成发动机热管理的核心。而新能源汽车的铜消费则呈现“电池电机双核驱动”特征:每辆电动车的电池包需用铜约80公斤,电机绕组用铜约30公斤,仅这两项就占据整车用铜量的60%以上。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铜加工企业的订单逻辑——那些能快速切换铜带/铜线产能、适配新能源车型的企业,正成为市场新宠。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手

“两新”政策持续发力与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的及时出台,构成汽车消费的强心剂。企业新车型投放热情高涨,从传统车企到造车新势力,纷纷推出搭载最新铜材技术的车型。行业综合整治“内卷”工作显效,则让铜材消费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高精度铜带、低损耗铜线等高端产品需求激增。这种转变在数据中清晰可见:8月铜线用量同比增长12%,远高于铜带8%的增速,折射出新能源车型对高效导电材料的需求升级。

未来展望:铜需求的“新能源加速度”

短期看,汽车用铜量将伴随产销增长维持高位运行。但更深远的变化在于,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铜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向“电池电机主导”倾斜。业内专家预测,到2026年,单辆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可能突破120公斤,较当前水平再增50%。这意味着,谁掌握了新能源铜材的供应链优势,谁就掌握了汽车产业的未来话语权。

【结语】

从铜线到铜带,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铜材在汽车工业中的角色早已超越“原材料”范畴,成为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血液”。当8月用铜量突破9万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个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这场铜缆上的奔跑中,唯有那些能精准把握铜消费结构变化、持续创新铜材应用技术的企业,才能跑赢产业变革的马拉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