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属交易所周活动落下帷幕,五大关键信号直指金属市场未来十年“绿色+地缘”双轨变革。这场全球金属界的“年度风向标”不仅揭示了价格波动背后的深层逻辑,更勾勒出供应链重构的清晰路径。
绿色溢价破冰:金属“碳中和”定价时代来临
LME母公司港交所率先在迪拜设立子公司,联手Metalshub平台打造“绿色金属”溢价体系。以低碳镍(碳足迹<20吨/吨金属)为试点,未来将扩展至铜、铝等品种。此举打破传统金属定价“唯量论”,将ESG指标嵌入价格基准。迪拜选址更暗藏玄机——作为中国与中东市场的枢纽,此举或加速“绿色金属”贸易流从欧洲向新兴市场倾斜。
冶炼厂逆袭:西方突破“中国锁链”的新战场
托克CEO霍特姆一语道破玄机:西方要打破中国对镓、锗等稀有金属的垄断,冶炼能力比矿权更重要。澳大利亚1.35亿澳元驰援托克工厂便是明证。当前铜、锌冶炼费暴跌至负值,中国冶炼产能过剩倒逼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传统年度基准定价模式濒临崩塌,冶炼厂正转向定制化双边协议,一场“冶炼权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铜博士重获追捧:2035年需求激增24%的底气何在?
铜在LME调研中蝉联“最具上涨潜力”金属。伍德麦肯兹预警: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或放大需求波动。智利国家铜业与Aurubis上调欧洲铜溢价,更印证“关税时代”下全球为确保供应愿付更高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库存向美国集中导致市场“可见库存”创历史新低,硬资产配置潮或推高铜价至超预期水平。
铝市惊现反转:三十年“看空派”转投多头阵营
HARBOR负责人豪尔赫·瓦斯奎兹一改多年看空立场,预言铝价明年突破3000美元/吨,甚至冲击4000美元。这一转变源于中国电解铝产能“天花板”难松,全球首次出现对铝供应能否匹配需求的集体焦虑。当“中国产能管控”遇上“全球新能源浪潮”,铝市或从“供应过剩”转向“结构性短缺”。
锗的警示录:中国出口管制如何改写全球稀土版图
锗市场已陷入“有价无市”困局。自2024年底中国收紧出口管制,锗价飙至25年高位,但买家难觅货源。更令人警觉的是,锗的困境正在向镓、钬、铒等中国主导加工的矿物蔓延。此次中国新增五种稀土元素出口限制,无疑向全球发出信号:关键矿物供应链的“中国权重”短期内难以替代。
整体来看,这场LME周揭示的不仅是价格波动,更是全球金属产业链的“绿色重构”与“地缘洗牌”。当“绿色溢价”成为新常态,当冶炼能力超越矿权成为战略资产,当中国通过出口管制重塑全球供应格局——金属市场的“单极时代”正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多极驱动、绿色主导的新纪元。投资者需重新校准坐标系:盯紧迪拜的绿色定价试验、澳大利亚的冶炼厂动向、中国稀土管制清单,方能捕捉下一个十年金属市场的“定价密码”。